生产和成本理论,从生产函数到规模最佳报酬——经济师04
UID: 20221031160336
alias: 生产和成本理论,从生产函数到规模最佳报酬
tags: 经济师
source:
cssclass:
created: 2022-10-31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者: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 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现实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分离的,经营者的目标不一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是追求自身发展,从而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或一味扩大企业规模等。
企业形成的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 一书,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市场交易费用包括两类∶
- 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索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而不能预见的无法写进契约。
- 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为了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油然而生——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主要体现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引致企业将市场交易费用内部化,企业扩张就应运而生了。
生产及其相关概念
产出: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的服务产出。
投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
- 劳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 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资本的货币形态就是货币资本;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包括厂房、设备等。
- 土地:包括土地本身及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 企业家才能:企业家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各种能力。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过程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假设只有—种投入可以改变,而其他投人不可以改变,这是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分析。一般假设劳动可变,其他不变,其公式为Q=f(L,K),其中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置 L。随着劳动量的连续变化; 会引起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
根据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和可变要素(L)存在这样的关系:平均产量=总产量/可变要素,即AP=TP/L。
以及函数边际产量(其他投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人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MP=ΔTP/ΔL。
劳动的边际产量(MP)先增,当投入的劳动达到L1时,MP最大,然后递减,表现为:
- 刚开始时,资本过剩,而劳动不足,以致机器设备不能充分发挥,这时增加劳动,可以实现劳动分工和协作的效率,边际产量增加。
- 当到达L1时,分工和协作效率充分发挥,为最优状态,边际产量最大。
- 到达L1后继续投入劳动,人均资本将会减少,就会出现劳动相对过剩而资本不足,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劳动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的总产量(TP)先增,当投入的劳动达到L3时,TP最大,然后递减,表现为:
- 因边际产量在达到L1前为正数,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税率递增。
- 当劳动投入在L1和L3之间时,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数,所以总产量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斜率递减。
- 当劳动投入量为L3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劳动投人,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数,所以总产量开始减少。
劳动的平均产量(AP)先增,当投入的劳动达到L2时,AP最大,然后递减,表现为:
- 因为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即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的上方,所以平均产量是递增的。
- 劳动投入到达L1后,边际产量递减,但边际产量仍会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仍递增。
- 边际产量递减,而平均产量递增,两者就会相交于L2,即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 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的递减会使得平均产量也开始递减,即在L2之后平均产量递减。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由生产函数引伸出来。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