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港”到“风暴眼”:关税、抛售潮与全球最大债券市场的信任危机

“美国国债市场正在崩溃。”知名经济学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在社交媒体上的警告,如同午夜惊雷,敲打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

本周以来,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基石的美国国债市场遭遇了罕见的猛烈抛售潮。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5%,而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更是自2023年末以来首次冲破5%的关键心理关口。

收益率的飙升速度之快,以至于Bianco Research创始人吉姆·比安科指出,3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短短不到三个交易日内上涨56个基点,其绝对涨幅速度堪比1982年,而当时的基础收益率远高于现在,凸显了当前波动的极端性。

这场突如其来的“美债风暴”并非孤立事件,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多重风险因素的交织: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潜藏的市场结构性脆弱、对全球资本流动转向的担忧,以及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推向“悬崖边”的政策困境。

一、 风暴之源:贸易阴云与信任危机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高额关税的举措,被广泛认为是点燃此次市场动荡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 关税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一方面,高额关税直接增加了进口商品成本,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这使得市场担忧,持续的通胀将迫使美联储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利率,甚至进一步加息,从而打压债券价格(推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动摇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稳定性和美元资产吸引力的信心。
  • 海外“债主”的担忧与潜在抛售:美国国债长期以来被视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吸引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大量海外投资者持有。然而,正如盈透证券首席策略师史蒂夫·索斯尼克所言,持续的贸易摩擦可能促使这些主要持有国减少购买甚至抛售美债,作为反制或避险手段。虽然日本财务大臣已出面否认利用美债作为谈判筹码,但市场对于中国等国家可能调整其庞大美债储备的猜测从未停止。中国官方近期“奉陪到底”的强硬表态,以及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批评,无疑加剧了市场的这种联想。一旦海外需求显著萎缩,美国财政部为吸引买家,将不得不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形成恶性循环。
  • “安全港”地位的动摇:Gama Asset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指出,极端的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储备管理者(各国央行)的极大担忧,导致资金流向相对安全的欧洲债券市场,美国和德国国债之间的利差大幅波动即是例证。美国国债在本轮动荡中似乎失去了传统的避险功能,反而成为风暴中心,这本身就是对其“全球安全港”地位的一次严峻考验。

二、 市场结构性弱点:万亿基差交易的“定时炸弹”

除了宏观层面的贸易和信任因素,市场微观结构的脆弱性,特别是规模庞大的美债基差交易(Basis Trade)的潜在风险,被认为是放大此次抛售潮的关键机制。

三、 连锁反应:从信贷市场到实体经济

  • 什么是美债基差交易?
  • 为何基差交易在此刻爆雷?

美国国债收益率被誉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其剧烈波动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债券市场本身,而是会迅速传导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角落。

  • 信贷市场告急:
  • 股市承压,股债双杀:国债收益率上升,一方面使得固定收益资产相对股票更具吸引力,导致资金从股市流向债市;另一方面,更高的无风险利率会提高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从而压低股票估值。彼得·希夫甚至将当前局面与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相提并论,虽然可能过于危言耸听,但“股债双杀”的局面已然形成,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 美元走软与资本外流担忧:通常在避险情绪升温时,美元会走强。但此次美债危机中,美元伴随股债一同下跌,这反常现象加剧了市场对海外资本可能正大规模撤离美国市场的担忧。

四、 鲍威尔的困境:通胀“利剑”下的两难抉择

市场目光最终聚焦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对这场可能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的危机,美联储似乎被逼到了“悬崖边”,陷入了极其困难的政策两难。

  • 通胀约束:与2020年不同,当前美国通胀压力依然显著。如果美联储像当年那样通过紧急降息或大规模量化宽松(QE)来救市,无异于火上浇油,可能导致通胀预期失控,损害其辛苦建立的抗通胀信誉。
  • 市场稳定的职责:另一方面,维护金融稳定是美联储的核心职责之一。坐视国债市场流动性枯竭、信贷市场崩溃,可能引发远超2008年规模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 潜在政策工具箱:
  • 政治考量:美联储的任何干预都可能被解读为在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埋单”,这在政治上是敏感的。鲍威尔需要在维护市场稳定与保持政策独立性之间找到微妙平衡。

五、 投资启示与展望

在当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 风险管理优先:市场波动性预计将维持高位。投资者应审视自身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特别是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如长久期债券、高估值成长股)和受贸易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增加现金或类现金资产(如短期国债)的比重,可能是短期内的审慎选择。
  • 关注关键信号:未来几日乃至几周,以下信号值得密切关注:
  • 长期视角:此次危机可能加速全球资本配置的结构性调整。对美元和美国国债长期信誉的冲击,可能促使全球储备管理者和投资者寻求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同时,关注美国国内政策(贸易、财政)的后续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的长期影响。

结论:关键时刻的抉择

美国国债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贸易紧张、市场结构性弱点和潜在信任危机共同引发的“完美风暴”。这场风暴不仅考验着全球最大债券市场的韧性,也可能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与经济震荡。

未来48小时内的国债拍卖结果,以及美联储是否以及如何出手干预,可能成为决定短期市场走向乃至美国金融体系命运的关键时刻。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危机都深刻揭示了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在复杂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环境下,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投资者需保持高度警惕,审慎评估风险,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变局。

THE END